中國食品包裝設計在近幾十年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在不斷成長,但同時也在不斷丟失。不知不覺舶來文化成為了主流,中國本身的傳統文化卻不斷被西方文化所侵蝕。久而久之,整個行業就陷入了一種困局:我們有能力去學習別人的東西,但是始終學來的,也是別人的文化。而特產設計大師夏科在“中式后現代食品包裝設計”的概念中就提出了:“做設計始終得有自己的堅持,要讓自己的文化去影響別人,而不是一味地接受!”
作為首個打破食品包裝行業“形式化”僵局的人,夏科老師敢于在十多年前提出“中式后現代食品包裝設計”超前的概念,這樣的膽識和遠見想必也是當下很多設計領域的風云人物所不能企及的。然而在這里,就會有人疑惑不解,夏科老師提出的“中式后現代食品包裝設計”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概念?對于食品包裝行業又有怎樣的深遠影響呢?那么下面,就讓我們走進特產設計大師夏科眼中的“中式后現代”。

眾所周知,一般人的邏輯都是從一件起因慢慢發展到結果,但是從結果反推回來看過程,這樣的思維導向卻是能夠彌補過程當中的很多不足。對于很多人來講,這個逆向思維的過程很難,但是夏科老師卻一直將這樣的逆向思維當成自己對待事物的正確導向,其中就包括“中式后現代食品包裝設計”。
“中式后現代其實就是一種逆向的思維模式,我們會分析,中國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復型,以后肯定會逐漸開始影響全世界。然而當我們反過來從結果開始追根溯源思考問題時,我們就會想如果要讓中國影響世界,那么我們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
從小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熏染下,讓夏科老師一直以來都有一個祈愿,就是讓自己喜歡的中國文化能夠在全世界廣泛流傳。正是因為堅持這樣的初心,讓夏科老師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中式后現代食品包裝設計”。“當然這個中式并不是傳統的中式,畢竟社會在發展,我們既然活在當下,那么就必須要順應當下,與此同時也要適應未來,而未來的東西在我的理解中它就是后現代,那么‘中式后現代’也由此而來,代表著‘未來的現代’。”

空洞的概念或許對于大多數人來講還是無法理解,其實簡言之,夏科老師提出的“中式后現代食品包裝設計”就是將我們引以為傲的中國五千年文化,加以設計師自己的理解,根據現代商業的需求,交織融合產生最后的包裝,首先這個包裝符合產品本身,其次也符合了當下的市場。
“張飛牛肉其實就是最典型的中式后現代風格,看似很傳統,實際上是中式后現代的表現方式。我們將中國文化中的傳統元素——臉譜放在了包裝上,加之我們的重新創作,才能夠讓張飛牛肉的包裝在行業內守心出奇。”除了張飛牛肉之外,夏科老師經手過的案例包括單株先生、丈人坊等,不管是包裝的形式,還是藝術表達的方式,采用的規劃手法,適用的場景,包括理念的挖掘,其中都有“中式后現代”的影子。



夏科老師提出的“中式后現代食品包裝設計”的理念,致力于要讓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不被西方文化所腐蝕,讓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時候,中國文化依然能夠保持自己獨有的風范,做到真正走出國門,得到世界的認可!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一帶一路”的政策方針下,那些被“中式后現代”理念優化過的中國文化能夠以更快的速度走出去,面向世界,為中國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