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疫苗管理的改進提升,和廣州近年來大力推動“智慧醫療”建設密不可分。無論從診療的手段、服務,還是內容、形式,“智慧醫療”建設的成效,在遍布廣州的許多醫院、診所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內,都能近距離體驗。比如,遠程手術、遠程查房的出現,豐富了醫學實踐形態,也給優質醫療資源共享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人工智能在輔助診斷方面日漸成熟,為摸清病情提 供了重要參考;再加上醫療電子票據、電子病歷等投入使用,這些省時省事的看病體驗,使就診滿意度有了大幅提升。
當前,數字化應用駛入“快車道”,從網購到出行、從教育到醫療,大量新業態的涌現,都說明了一個共同道理。數字化,將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基礎設施,而互聯互通產生的打通、鏈接、拉平等作用,會在更大范圍內釋放活力。意味著“智慧醫療”建設,不僅是廣州增強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城市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必要條件。
眾所周知,“智慧醫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體量大、周期長,抓不住重點,是推動不下去的。這里面,一個全程運行無礙的網絡環境,是新診療手段實現的前提。哪怕醫生對“智慧醫療”的理解多么深入,缺少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也“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智慧醫療”建設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到高標準高效率推進建設,每一步都馬虎不得。
同時,醫療衛生也是民生關切。什么樣的診療效果更好,患者說了才算。什么樣的創新作用更大,人們滿不滿意才是衡量標準。推動“智慧醫療”建設,說到底,是為了讓患者享受優質、便捷的診療服務。因為醫療衛生領域的創新,只有以患者為中心,用事實說話,其創新成果才會被鼓勵和歡迎。所以,不斷從服務體驗上找短板、補差距,“智慧醫療”建設才能回應期待,惠及千家萬戶。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智慧醫療”建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為此,廣州要立足優勢、把握機遇,既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提質增效,也通過廣泛匯集社會資源,把“智慧醫療”建設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