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疫情還未散去,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城廂區農業農村局嚴把質量關檢測關,一手抓標準化生產,從生產源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一手抓執法監管,切實解決“最后一公里”監管問題,成功創建了“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筑牢農產品質量安全“防火墻”,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守護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源頭賦碼 產品“一品一碼”追溯管理
孟夏時節,天氣多變。5月20日,城廂區農業農村局組織畜牧技術人員,前往城廂區兆發養殖基地、靈川林志勇家禽養殖場等畜禽養殖場,指導畜禽養殖戶做好氣象災害防范,加強動物疫情監測,開展消毒滅源行動,有效落實消毒和無害化措施,及時消除動物疫情隱患。
“我們區重視農業生產安全,早在2017年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區)時,區政府就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納入對鎮(街)的年度考核,并投入經費,保障監管、檢測、執法等各項工作開展。”該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站長林建偉介紹,區里還出臺文件,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納入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為落實農業生產主體監管名錄制度,該區加強和市場監管部門協作,每年更新農業生產主體動態監管名錄。目前,該區工商在冊在產的農業生產主體全部備案,并納入“一品一碼”可追溯。
“區農業農村局干部為我們開通省級農產品追溯監管信息平臺使用權限,還給我們培訓,如今我們已熟練掌握操作方法。”東海鎮一家養殖合作社的負責人說。為解決生產主體在農產品追溯監管信息平臺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該區農業農村局組織人員對養殖合作社、種植類生產主體進行“一品一碼”可追溯體系系統“點對點”培訓,就如何上傳質保信息、如何實現產品源頭賦碼等普遍存在的問題詳細講解和現場示范操作。
“正因農產品有了‘一品一碼’,可以通過手機APP隨時隨地了解產品在生產流通各個環節的情況。”在合作社購買農產品的一名群眾說,他們對產品質量安全更加有底,購買更加放心。
賦碼準出 農安衛士監管護航
疫情當下,保障食品安全尤為關鍵。城廂區吹響農產品“安全”和“品牌”集結號,一批“農安衛士”下到基層,提升監管效能,護航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安衛士”由該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人員組成。疫情發生后,他們以監督抽檢傳壓力,監測抽樣了省、市、區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114批次。此外,網格化管理來助力,嚴格落實“五查”制度,開展線上巡查822人次,巡查生產主體1904家次,線下巡查60人次,巡查生產主體30家次,將巡查發現的問題通過電話通知、省級平臺發送信息及短信給生產主體,督促其限期整改并記錄在案,全面提高生產主體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
在監督檢查中,引導生產主體樹立品牌發展意識,動員他們申報質量認證。指導該區4家企業4個產品新申報無公害農產品認定、2家無公害農產品認定企業證書到期復查換證,目前已完成產品抽樣,材料初審并逐級上報。
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玉華介紹,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鼓勵申報質量認證和推進品牌建設,局里出臺獎勵措施,規定已入駐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信息平臺,且生產記錄及時、真實、完整,年內每一批次農產品上市前均有賦碼準出,每次農產品安全抽檢均合格,且未受到農業主管部門行政處罰的農業經營主體,每家獎勵3000元。
措施規定通過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認證的,每個產品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補助5萬元、2萬元、1萬元。通過福建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福建名牌農產品認定的,每個產品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補助3萬元。通過省農業農村廳組織開展無公害農產品認定的,每個產品給予一次性獎勵補助0.5萬元。
提升安全感 安全感“科特派”把脈質量
疫情防控仍在繼續,但科技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腳步不曾停歇。該區農業農村部門11個科技特派員全部下沉一線,開展分類指導和結對服務,搶抓農時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把脈農產品質量,確保群眾“米袋子”“菜籃子”安全。
在常太鎮渡里村枇杷矮化改良基地,面對剛嫁接的50畝“三月白”,村委會主任吳鐵青滿臉喜說,“三月白”嫁接穗成活率達90%以上,三年即可投產,價格比普通品種高兩三倍呢。這些嫁接穗來自城廂區宏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枇杷種植園。該園在科技特派員的幫助下,實行無公害智慧化管理,枇杷產量、質量日益提升。
當前立夏已過,氣溫逐漸升高,農作物病蟲害將迎來高發期。保障產地農產品優質、安全供給,科技特派員下到田間地頭,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引導農戶合理用藥,提升農產品品質,助力農業綠色發展,忙碌的身影成為疫情期間農業生產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去年年末,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第二批‘福建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城廂區名列其中,為全市唯一入選單位。”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肖建耀表示,創建永遠在路上,近段時間加快培育家庭農場,該局將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往深里做、往細里做,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到位、標準化生產全面實行,不斷增強群眾對農產品質量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