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陽性,對此,各地也在加密"冷鏈防控網",讓冷鏈“不掉鏈”。
為什么總是冷鏈“掉鏈子”?其實,低溫和塑料都是有利于病毒保存的,不單是新冠病毒,很多病毒都是耐冷不耐熱,許多病毒可以在4度的冷藏環境下保存一個月,在冷凍條件下保存數年。
而常溫條件下,在空氣中只能存活三小時的病毒,在塑料上需要三天左右才會下降到感染力水平以下。尤其是海鮮加工廠、貿易物流站和生鮮市場這樣的地方,低溫潮濕,人群密集,更有利于病毒的傳播。

國家衛健委及時發布冷鏈食品追溯管理通知,明確要建立和完善由國家級平臺、省級平臺和企業級平臺組成的冷鏈食品追溯管理系統。做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全程防控。
01 國家衛健委明確建立和完善冷鏈食品追溯管理系統
11月29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工作》的通知,值得注意的是,該文工作措施由市場監管總局會同海關總署制定。這是進口冷鏈食品行業的又一重磅文件。
其中明確提出建立冷鏈食品追溯管理系統,以畜禽肉、水產品等為重點,實現重點冷鏈食品從海關進口查驗到貯存分銷、生產加工、批發零售、餐飲服務全鏈條信息化追溯。
通知提出要建立由國家級平臺、省級平臺和企業級平臺組成的冷鏈食品追溯管理系統。其中,由市場監管總局開發建設國家指揮預警平臺,實現追溯信息省際互認互通,并力爭在今年11月底建成上線;各省級平臺定位為追溯信息管理和公共服務,幫助重點冷鏈食品生產經營者實現信息化追溯和數據對接,其中北京、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重慶等有條件的省份應于今年12月中旬完成建設改造和試運行,12月底前實現與國家平臺對接。
此外,各?。▍^、市)市場監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發布省級平臺接口標準規范,指導督促重點冷鏈食品供應鏈各個企業與省級平臺對接追溯關鍵信息。
冷凍食品溯源已成為企業的“必修課”、“必答題”。今后,來源可追溯、去向很清晰的產品,將會暢通無阻;相反,無法溯源的產品,必將面臨寸步難行的局面。溯源市場迎來重大機遇。
02 各地加密"冷鏈防控網",讓其無“毒”可藏

安徽已上線試運行“安徽冷鏈食品追溯平臺”。平臺采取“首站賦碼、進出掃碼、一碼到底、掃碼查詢”的管理模式,對進口冷鏈食品在安徽流通開展追溯管理,從而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
黑龍江發布公告,凡進入哈爾濱市的進口冷鏈食品,必須同時具備檢驗檢疫證明、核酸檢測證明、消毒證明和追溯信息。對相關票據不全、來源不明、證物不符的進口冷鏈食品,一律禁止進入哈爾濱市。
陜西省要求,進口冷鏈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必須在追溯系統中上傳相關產品品種、規格、批次、產地、檢驗檢疫合格證明、核酸檢測報告、預防性消毒證明等追溯數據,并使用系統賦予的電子追溯碼。
武漢市對目前采購入庫的進口冷鏈食品,要求做到每箱全覆蓋核酸檢測,即到即檢。每件進口冷鏈食品的外包裝、內包裝、商品本身都需采樣檢測,合格后才能開封。未實施“箱箱檢”“件件檢”的進口冷鏈食品,禁止入庫或上市銷售。同時,對進口冷鏈食品的從業人員每7天實行1次全覆蓋核酸檢測。
03 全程全鏈條追溯,筑牢冷鏈食品安全“防火墻”
12月1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宣布,全國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建成并上線運行。該平臺基本實現從海關入關到生產加工、批發零售、餐飲服務的全鏈條信息化追溯,可在線上排查、精準管控、現場處置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冷鏈食品早已是人們不可或缺的商品之一,雖然冷鏈追溯平臺使得冷鏈企業運輸等程序更加復雜,但這種安全保障著實讓普通購買群眾實現放心、安全的食用冷鏈產品。
目前,上海、廣東、陜西、湖北、福建、浙江、安徽、云南、重慶等地也均已上線冷鏈追溯平臺。冷鏈追溯平臺的建立,可讓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產品做到‘一鍵可查,迅速定位’,可為疫情防控爭取寶貴時間。
從11月份各個省市的冷鏈追溯平臺上線到近日全國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上線,極大地為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問題提供了保障。目前,接入平臺試運行的9個省、市,冷鏈食品首站進口量占全國90%以上。

04 物聯網標識行業助力冷鏈食品達追溯合規標準
根據相關規定,進口冷鏈食品企業應在“冷鏈系統”中上傳相關產品品種、規格、批次、產地、檢驗檢疫等追溯數據,并使用“冷鏈系統”按批次為相關產品進行電子追溯碼賦碼。
如產品包裝上已有符合GS1編碼和追溯標準的追溯碼,則無需另行賦碼,實現“一碼到底”。對未上傳追溯數據的相關產品,進口冷鏈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應做到不采購、不銷售、不使用。同時,食品經營單位在面向消費者進行銷售時,應在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產品包裝或貨柜明顯處加貼“冷鏈系統”電子追溯碼。
物聯網標識行業各賦碼設備商深耕冷鏈食品行業多年,將結合噴墨印刷技術和紫外光固化技術的優點,能夠實現在產品標簽上噴印高清可變數據追溯碼,有效幫助進口冷鏈食品企業達到追溯管理標準,實現碼上追溯,產品安全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