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國肉制品加工產業鏈不斷拓展,肉制品產銷保持強勁發展,肉制品產量占肉類產量比例穩定上升。而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深入發展與應用的大背景下,肉制品加工產業鏈也開始將數字技術應用在養殖、生產、流通等上中下游的各個環節,指引行業轉型升級新方向。
近年,我國肉制品加工產業鏈不斷拓展,肉制品產銷保持強勁發展,肉制品產量占肉類產量比例穩定上升。而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深入發展與應用的大背景下,肉制品加工產業鏈也開始將數字技術應用在養殖、生產、流通等上中下游的各個環節,指引行業轉型升級新方向。

近些年,隨著消費升級和消費飲食結構的改變,加上時常受到豬肉價格波動的影響,消費者轉而尋求替代品,包括香腸、火腿、培根、肉干、肉脯等在內的肉制品因其食用方便、快捷,風味多樣等特點,市場需求增長很快。肉制品種類也日趨豐富,在國內僅名、特、優肉制品就有500多種,而且新產品還在不斷涌現。
從市場規模來看,2019年國內肉制品行業市場規模19003億元左右,2020年肉制品行業市場規模大約2萬億元。就全球范圍來說,我國肉制品消費量占比仍遠低于其他發達國家肉制品消費量,其中發達國家的肉制品消費比例已經超過了70%,而國內肉制品消費比例13%左右。就此來看,國內肉制品消費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伴隨著肉制品等食品安全的問題愈來愈受重視,居民對肉制品消費質量偏好不斷增強。這也催促著加工企業聚焦產品品質升級,而依賴品牌、規模、資金以及穩定的供應鏈等優勢的肉制品加工企業更具市場競爭力,品質升級、盈利能力和市值提升空間大。例如在肉制品加工產業鏈上,上游肉類加工原料供應不足,品質難以保證,勢必會影響中游加工企業品質出貨量和銷量。
為了順應市場對高品質肉制品的需求,也為了避免上游畜禽養殖等肉制品加工產業鏈條因受到肉類市場需求變化而產生的加工原料供應不足和品質不穩定等問題,加工行業開始轉變思維,牢牢抓住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各行業不斷深入應用的當下,快速推進數字化轉型戰略,將數字技術應用在養殖、加工、流通等上、中、下游產業鏈各個環節。
在上游養殖環節,多年來由于長期面臨管理粗放、成本偏高、產能不高、對環保不夠重視、養殖過程數據采集難、品質不穩定等問題,數字化養殖正成為行業新風口。生豬養殖頭部企業、互聯網頭部平臺已布局智能化養殖,肉制品加工企業也緊跟其上。例如通過自主研發的“豬e管”物聯網平臺,配套自動供料、自動喂養等智慧養殖信息系統,形成更科學、更高效的養殖管理模式,確保原料肉的高品質。
對于中游加工環節,某肉制品加工企業籌建“智能工廠”,自動化肉制品加工生產線與裝箱機器人、碼垛機器人、纏繞機器人無縫配合,大大提高了肉制品生產效率,并且減少人工過多干預,肉制品安全性和品質得到保證。而在下游流通環節,利用冷鏈物流數控平臺,能實現全程溫度監控,確保產品運輸中的質量控制。
在各行各業都在主動擁抱數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肉制品加工產業鏈數字轉型或將是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所趨,指引食品工業變革新方向。就此,對于肉制品加工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來說,要緊跟數字化轉型大趨勢,加速建設智能化、數字化平臺,指引養殖、加工、物流模式轉型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創造更多增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