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碼由20位數字組成,(部分早期納入監管碼的為16位),一般印刷或粘貼在產品包裝上。藥監局的通知發布后,一度成為熱點的關于監管碼印刷上的技術、成本問題的討論似乎已經銷聲匿跡,據了解,目前對產品的賦碼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紙類包裝材料變碼印刷。二是塑料薄膜包裝熱轉印;三就是.貼標。這三種方式的成本都不會很高,直接在產品上貼標的賦碼成本實際不超過0.02元;將監管碼直接噴印在產品的紙質標簽上,該方式的賦碼成本,根據業內幾大印刷設備制造商核算理論成本不超過0.001元,綜合人工成本、折舊及損耗等成本后為0.001元至0.002元;將監管碼直接印刷在產品的塑料包裝上,此種方式的賦碼核算成本不超過0.005元。微乎其微的成本使得“全民”電子監管成為可能。
與傳統商品碼(條形碼)不同的是,電子監管碼采用“一件一碼”, 條形碼為一類產品一碼。電子監管碼就相當于產品的身份證,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證,它的唯一性也就決定了其具備了可控的特點。
這讓筆者想到了在奧運會、世博會期間成為熱門的RFID電子標簽。RFID即射頻識別(技術)俗稱“電子標簽”,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為一種更為先進的條形碼。隱藏在內部的芯片、天線使其同樣具備唯一、可控的特點。在奧運會、世博會期間曾經廣泛應用于門票、食品、交通等各個領域。全面保障了兩會的順利進行,使得每一種食物、每一個人、每一輛車都有源可查。
這兩種“碼”看似一樣,實際卻并非如此。電子監管碼同最早的商品碼相似,我們都見過超市收銀員在收銀時掃描產品的條碼的操作,一定要將條碼對準、對正終端識別設備,也經常遇到產品條碼無法正確識別的情況。那是因為條形碼要求正對讀碼器近距離讀取數據,電子監管碼同條形碼類似,而RFID則無需正對,可穿透遮蓋物,能范圍讀取數據。其次,電子監管碼僅提供簡單信息,一旦印刷就無法更改;而RFID儲存的信息容量高,并可以隨時改寫。再次,條形碼容易被篡改或偽造,而RFID無法偽造并可以加密防止篡改。另外,RFID可以同時讀取多個標簽,讀取速度相當高。
除此之外,電子監管碼的印刷方式決定了它只要存在即可被讀取(當然是監管碼未被損壞的情況下),一旦有不法商販通過回收包裝的方式造假,同樣無法對商品、藥品進行監管。而RFID卻可以輕而易舉的解決這個問題。這一點已經在部分酒類生產廠家得到了證實,目前意大利的托斯卡納酒莊和中國的茅臺,都不約而同地在酒瓶蓋上安裝RFID標簽防偽,可以在經銷商處辨明真偽和年份,一旦開蓋,這個標簽就自動失效。
兩者之間的優劣顯而易見,而RFID在兩大盛會落幕后就“歸隱山林”的重要原因就是成本。目前的數據表明,每枚RFID標簽的價格在0.3~0.6美元不等。即便按最便宜的0.3美元計算,折算成人民幣也至少需要2元左右。除了高檔酒類之外,恐怕能承受得起這一價格的產品并不多。而如何降低RFID電子標簽的成本也就成了目前業內許多企業、專家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化學公司巴斯夫已經研發出一種用于RFID標簽柔性天線生產的金屬油墨。據巴斯夫稱,cypo print油墨可替換之前加成工藝(一種制造pcb導電布線的方法,通過選擇性的在板層上沉淀導電材料)采用的昂貴、導電性的印料,從而減少RFID天線的制造成本。
有朝一日,RFID標簽的成本降低到幾乎可以不過多增加印刷成本時,電子監管碼勢必將退出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