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農產品流入市場,很大程度上因為來路不明,不可追蹤。建立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就是為糧油肉菜等頒發“身份證”,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加工到流通全過程信息可追蹤,從而對各環節負責人實行有力監督,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在近日舉辦的“中國—歐盟農產品可追溯體系研討會”上,中國和歐盟各國政府官員、專家和企業代表,就適合不同國情和發展階段的農產品可追溯體系模式進行了交流探討,與會代表表示,通過建立追溯體系,努力消除食品安全隱患,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不約而同的選擇。
“一追到底”讓生產者不敢疏忽
“歐盟立法中規定了每一類農產品的可追溯規則,適用于所有成員國。比如,肉類食品均應確定其生產國家和農場,具體清單包括飼料供應商、農場、屠宰廠、加工廠、冷藏庫、零售商以及入庫、出庫信息等。”中國歐盟世貿項目農業與食品安全項目組首席專家博查德介紹,“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農產品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及其負責人都是公開透明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可以追蹤到具體個人,給生產者造成壓力,使他們自覺地進行規范操作,嚴格質量要求。”
農業部農墾經濟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王生在介紹我國農墾農產品追溯項目經驗時說,在中國的農產品生產者構成中,分散的小規模種植、養殖農戶數量相當龐大,將他們納入追溯體系對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至關重要,同時也有一定的難度。“目前項目覆蓋區已經實現了電子化收購,農民需要持IC卡銷售,卡中記錄著農戶和種植過程的詳細信息,從而實現了個體農戶種植養殖可追溯。”王生說,“農民對IC卡是相當重視的,很多農民都表示,有這個卡在手,感覺肩頭責任更大了。”
作為企業代表,先正達集團的王曉則認為,追溯體系對企業來講,不僅意味著壓力,還提供了一種保護機制。“如果農產品不可識別,發生了問題,責任可能指向任何一家相關企業,沒有進行違規生產的企業也需要為此‘背黑鍋’,這是不公平的。”因此,追溯體系保護了誠信經營的生產者,維護了他們的信譽。“我們是非常期待納入農產品可追溯體系的。”
電子信息平臺為監管工作提質提速
“所有進入市場的農產品企業都要在政府搭建的信息平臺上登記備案,連同他們生產、銷售的農產品信息匯集起來,形成一個集中的數據庫,本國和歐盟其他各國都可登陸該數據庫查詢產品和企業信息。”德國消費者保護和食品安全辦公室官員凱倫·蕾姆介紹,“電子數據庫的建立改變了傳統的監管模式,讓監管更便捷、有效。”
王生在會上現場演示了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信息平臺的監管流程,“蔬菜生長階段怎么施肥、施什么肥、農藥配制比例等信息一目了然,我們不僅可以通過數據庫掌握生產者的種植情況,還能對生產者進行技術指導。比如監測人員發現有些農藥不能用,可以及時告知生產者,將安全隱患消除在源頭。”
值得注意的是,追溯體系只能對納入體系內的企業進行監控,其他企業則無法控制。歐盟各國的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已基本實現農業企業全覆蓋,我國也正在努力擴大體系覆蓋范圍。商務部從2010年開始,分期分批選擇有條件的城市建設肉菜流通追溯體系,農業部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項目開展近10年,目前已實現100家農產品企業質量可追溯,159家企業質量可監管。
如何保證生產者提供數據的真實性是與會代表熱議的話題。“很難確保每個企業提供的每一條信息都是可靠的。”博查德說,“但如果由于提供虛假信息導致安全問題發生,企業還是要承擔應有的責任。我想他們也不愿意冒險這樣做。”王生認為檢測機構可以對企業形成有力制約:“我們成立了專門的檢測機構,定期到企業考察,對生產過程隨機抽查,以防止生產者提供不實信息。”
消費者愿為可追溯農產品支付費用
農產品有了“身份證”,消費者是最大受益者。近年來國內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讓百姓在購買農產品時傷透腦筋,不知如何選擇。“掃描可追溯農產品粘貼的代碼,消費者就可以從超市的電子終端上了解到其全部信息,實現放心消費。因此,可追溯農產品很容易從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獲得消費者的好感。”江蘇省無錫市商務局副局長糜君初說。
無錫市是國內肉菜流通追溯體系第一批試點城市之一,糜君初介紹,無錫市的可追溯農產品市場反響很好。“然而,由于農產品可追溯體系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建立電子化平臺,投入人力進行生產過程的記錄和相關培訓,除了政府撥款,企業也需要拿出一部分資金,這就導致可追溯農產品價格普遍高出一般農產品。”
在歐盟各國,“由于追溯體系覆蓋面較廣,價格差異并不明顯。”歐盟駐華代表團農業事務參贊馬庫斯·克林格爾說,“但即使價格略高,消費者依然愿意為有安全保障的農產品埋單。”
“2010年國內市場調研顯示,90%以上的消費者愿意為可追溯農產品多支付20%~50%的費用。”王生認為,這個數字顯示了百姓對安全農產品的渴求,也說明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對增強市民安全消費的信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