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低身段 “名酒”變“民酒”成趨勢
社會化營銷專家白玉峰認為,“過去的十年是官酒的黃金時代,而未來十年,則會是民酒的黃金時代。”即將到來的成都糖酒會,業內人士預測的白酒行業十大看點,也印證了這一席話。
在當前酒類行業嚴峻的市場形勢之下,茅臺、五糧液、劍南春、洋河、瀘州老窖、西鳳酒等國內一二線品牌奇招頻出,將本屆糖酒會作為與消費者“面對面”的平臺,紛紛推出新品和經銷政策,以應對市場壓力和新型消費需求的轉型。
在認清了真實的消費群體后,酒企紛紛打出“低度”、“親民”、“大眾”等標簽,同時進行“腰部運動”,降低酒水價格,以此籠絡更多消費者,將消費者作為轉型的切入點。無怪乎,茅臺、五糧液“掌門人”談白酒業當前困境時,提出“名酒”要變“民酒”。 也有業內人員認為酒企應向小米學習,存有“每瓶酒賺1元,銷量1億瓶”薄利多銷的觀念。
行業媒體也對此表示贊同,“即使沒有‘八項規定’出臺,白酒行業要調整這一天遲早都會到來。‘八項規定’只是加劇了這一天的到來。”
親近消費者 白酒想做到還有點兒難
在限制“三公”消費的大環境下,中國白酒消費開始由政商主導逐步向商務和大眾消費時代回歸。盤點各大酒企2013年所做的“戰略舉措”,無非就是推新品,降價到腰部。雖然說降價就降價,說腰部就腰部,但是想過所出的新品是為誰喝么?想過消費者想要什么嗎?一系列的問題,將認真研究并親近消費者推到了各酒企面前。
但是,有酒企董事曾撰文指出,由于標準和透明度的欠缺,白酒品質屢受質疑,長期以來白酒行業對此的曖昧含糊姿態,更加深了公眾對白酒品質和工藝的誤解。歸根到底,白酒企業沒有從消費者對安全與品質的需求出發,增強與消費者的互動,為消費者提供清晰明了的工藝和標準詮釋。
透明度欠缺,消費者長期質疑,這些情況弱化了酒企拉下身段親近消費者的效果。只有正視問題,盡快健全行業標準,嚴格質量安全檢查,并通過更加便捷的渠道、更加生動的宣傳,向大眾普及白酒生產工藝知識,展現白酒釀造的文化精髓,使消費者消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廣大消費者對白酒品質的真正認可,重塑白酒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