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酒報》記者從中國釀酒工業協會三屆五次理事會(擴大)會議上獲悉,“電子監管碼”成為與會代表討論的焦點之一,而且已從原來只有啤酒企業意見較大蔓延到了白酒等各酒種企業,成為整個酒行業的一個熱議焦點。
據《華夏酒報》記者了解,2007年11月29日,國家質量技術監督管理總局、商務部、國家工商管理總局聯合發文,關于貫徹加強食品安全的特別規定中,明確提出對9大類69小類產品實施電子監管碼管理。
此規定一出,立刻引來啤酒企業較大反應。2008年春節過后,幾家大型啤酒企業聯名上書,對實行該規定后企業的生產成本、新設備的更換、生產中的可操作性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隨后,“電子監管碼”也成為“兩會”中的一個熱點,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宗慶后建議取消對食品行業的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碼”制度。
本次理事會上,除了啤酒企業仍對電子監管碼提出較大意見外,在白酒企業的分組討論中,該話題也成為很多參會人員的重要議題。
安徽口子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國強更是拋出了十大疑問拷問“電子監管碼”的適用問題。張國強認為:
第一,酒行業中的企業產量大,數量多,產品銷售區域廣,對每一瓶產品都實行“電子監管碼”管理難度較大,且大幅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第二,白酒企業產品品種多,每個企業都有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品種,每個品種又有不同的度數、不同瓶型的區別,而且產品會銷往不同的區域,要僅僅在20位的“電子監管碼”中得到體現較難。
第三,白酒的瓶型有很大差別,設計時會有較大差異,能否真正體現出“電子監管碼”的使命還有待考驗。
第四,現在的包裝物一般都實行壓膜,如果電子監管碼僅僅放在外包裝盒上,是否會很容易被擦(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中國酒業新聞網)掉。
第五,“電子監管碼”作為事后管理,是否具有可控性,能否真正地監管渠道,能否管住小企業,是否最后只能落實到大企業身上?
第六,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碼”能體現出企業的相關信息,此信息提供出來之后,對企業的管理信息如何進行保密,誰來落實監管?
第七,目前,各大中型企業現有的庫存包裝物如何消化,如果要求銷毀,成本誰來承擔?
第八,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碼”現在不收取管理費用,是僅僅現在不收取還是將來都不會收???
第九,目前,白酒原材料成本上漲較快,倘若白酒企業集體漲價,這種社會影響誰來負擔?
第十,目前產品上現有的條形碼和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碼”怎樣區別,是否可以合二為一?
對于啤酒企業來講,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碼”更是無法承受。2007年,我國啤酒產量已經達到3931.37萬千升,按照500mL/瓶計算,我國2007年共生產775億瓶啤酒,實行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碼”之后,就要對每瓶進行貼碼或者噴碼,對于啤酒行業的利潤將會有較大影響。
據《華夏酒報》記者了解,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碼”已經不僅僅是酒行業的問題,飲料行業、乳制品行業、化妝品行業都對此有較大意見。
《食品安全法(草案)》規定“國家對食品、食品添加劑及食品相關產品實行電子監管碼制度”,追溯每一獨立包裝產品的真實性,可見這一規定已經上升為法律,取消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碼”較難實現。
一位業內權威人士認為,對于酒行業來說,能否跟飲料行業實行同樣的政策,實行“一箱一碼”,或者到執行時,根據實際情況向國家有關部門進行反映,無法做到“一瓶一碼”就實行“一件一碼”,甚至“一車一碼”、“一批一碼”,來降低企業的成本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