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冷鏈食品追溯的高度關注。當前我國正在快速推動冷鏈食品追溯體系建設,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與傳統追溯體系相比,冷鏈食品追溯體系情況更為復雜,存在編碼規范不統一、追溯對象信息采集管理復雜、包裝物賦碼易受損、追溯系統兼容性差、標準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冷鏈食品追溯體系運行的效能和產業發展。

2021年國際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深圳關口是國內重要的冷鏈進出口關隘,如何防控進口冷鏈食品風險,實現進口食品全鏈條管理、全過程、高精準追溯,對深圳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來說,是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此舉通過進口冷鏈食品追溯體系建設,可實現進口冷鏈食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保障進口冷鏈食品安全。
為實現全鏈條追溯,完善進口冷鏈食品追溯及實施方案,日前,深圳海關建設了“深圳市進口食品追溯與預警平臺”,并運用智慧化技術手段,在對進口冷鏈食品不貼編碼或標簽的情況下,實現對進口冷鏈食品的精準追溯,此舉為全國首創。
當下大部分省市對待食品溯源,所采用的方法還是以食品外包裝加貼“追溯碼”的方式,該措施增加了企業的貼碼費用和時間成本。深圳每天都需要進口大量的冷鏈食品,貼編碼或者貼標簽的方式導致人員負荷非常大。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的相關監測管理,也是“外防輸入”的重要舉措。因此,深圳率先推出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系統,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系統的亮點:
直接采用冷鏈食品自帶的物品編碼或標簽,利用人工智能標簽識別,同時大數據分析等智慧化技術手段,從而實現“不貼碼”。
打通平臺,全鏈路共享,該系統對進口冷鏈食品實行一次錄入,全鏈共享。系統對接海關進口食品監管系統、凍品集中監管倉信息系統等10個平臺,共享進口食品批次、重量等26項數據信息,同時全面簡化企業端錄入方式,進口企業只需錄入產品圖片、保質期等5項數據,即可實現冷鏈食品從進口“源頭”到消費“終端”的全程管理、精準追溯。
“不貼碼”技術的關鍵點在于,人工智能識別采集物品編碼或標簽,對其標簽進行智慧化鏈條信息共存,利用標簽的特征,對產品錄入信息進行智能儲存。同時共享至全鏈,最終,在“不貼碼”基礎上,確保填報信息完整準確,提升涉疫食品即時追溯和應急處置能力。消費者通過掃描食品GS1碼或標簽,即可查詢食品相關信息,并以此倒逼經營者規范進口冷鏈食品經營行為,實現社會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