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面的過期食品按照國家法律規定本應下架作退市處理,但是個別商家卻動起了歪腦筋,將過期食品包裝上的保質期限進行“延期”處理再行銷售,幸而此舉被工商人員捉個正著。7月上旬,梧州市工商局查獲該局查獲了一起涂改食品生產日期,以過期食品冒充合格食品的案件,并依法扣留了涉案的“問題食品”1800多包。
7月6日,梧州市工商局蝶山工商所的工商執法人員在轄區巡查時發現,食品經銷商黃某的倉庫內存放有大量的袋裝食品(餅干、薩其馬等),工人們正忙著把袋裝食品從紙箱中取出拿到工作臺上加工后再放回紙箱內,這一奇怪的舉動引起了執法人員的警覺。
工商人員馬上對該倉庫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倉庫內存放的食品大部分為過期食品,工作臺上擺放有棉簽、油墨、打碼板、化學溶劑、吹風機、封口機等物件,幾名工人正在涂改食品包裝袋上的生產日期——有的包裝袋上標示的日期中的年份和月份已被擦去;有的用吹風機吹干涂改處的油墨。
工商人員找到經銷商黃某詢問此間情況,黃某一時稱涂改過生產日期的這些商品是送給親戚的,一時又說是發給員工作“福利”的,更有工人在一邊說“這些東西是拿去喂豬的“,但是都無法解釋為何要“多此一舉”費時費力涂改已經過期了的保質期這一事實。
經執法人員現場取證調查,黃某初步交代了違法事實。食品批發商黃某在收到各零售商退回的過期食品后,為了減少自身損失,組織工人使用化學溶劑擦去原廠標注的生產日期標簽,用打碼機更改包裝袋上的生產日期,“延長”保質期意欲重投市場進行銷售,豈料被工商人員查了個正著。
這些涂改過標簽的過期食品,涂改之處因為墨色較新,造假痕跡較為明顯,且由于食品袋經過反復加工,包裝袋表面折皺非常明顯。據業內人士介紹,過期食品的質量難以保證,人們如果食用了被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污染的食品,就會引起急性食物中毒,甚至導致急性傳染病發生。為了保障市民健康,避免食用過期食品,國家對各類食品的保質期作了明確的規定,食品的保質期一般在盛裝罐、盛裝袋上加以注明,未注明的可以根據其生產日期進行推算。廣大市民在購買食品時,一定要注意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限,不要購買無出廠日期、又未注明保質期的食品。對于一些生產日期標簽模糊不清的食品,消費者可以向商家或者監管部門咨詢了解清楚食品的真實信息再行購買。
目前,工商人員已依法將涉案的1800多包“問題食品”予以扣留。此案正在進一步調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