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糖酒會也就成了眾多酒企的難言之隱。其實,尷尬不是出自糖酒會而是源于企業自身的宣傳規劃。糖酒會招商炒作,關鍵是要量力而行。有資金實力的企業可以擺點譜,沒資金實力的企業就少“打腫臉充胖子”,有些不必要的投入該省則省,沒有必要“過把癮就死”?!?/p>
廣告傳播“悠”著點
廣告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廣告往往是萬萬不可能的。一般一些酒企會在糖酒會前后,在一些報刊雜志上做一些廣告宣傳,從而提升品牌形象和企業形象,助推糖酒會招商成功。
然而,這筆廣告費用對于實力雄厚的企業來說,可能是“九牛一毛”。但是,對于新興酒企或中小酒企則有可能是“身家性命”。因此,糖酒會上的廣告傳播要講究策略,不能搞盲目炒作,并且選擇媒體也非常重要。
如今,正是各品牌酒廣告混戰之時,各品牌的傳播策略和媒體組合策略有所不同,大多數企業都是以電視媒體為主。
但對于一些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來說,廣告傳播策略應厚積而薄發,集中優勢兵力,打造區域樣板市場。比如,可以以媒體平面報刊為主,迅速啟動市場,打好節日市場搶奪戰(因為報媒廣告立竿見影,當天見效,適用于市場啟動期,電視廣告市場啟動較慢,一般兩三個月后才能見效,針對市場爭奪不利,適用于市場成長期和穩定期)。
一家果蔬酒企業曾在2005年秋季全國糖酒會前,在央視投入了五、六百萬元,并稱這是“品牌戰略”,目的是為了“打造中國健康果蔬酒第一品牌”。
沒想到的是,這幾乎完全是靠銀行貸款來的廣告投入,猶如泥牛入海。
雖然,糖酒會后的近兩個月內,企業獲得了近200萬左右的回款,但是,這已讓投資商失去了信心,加上上百萬的玻瓶費追討,企業已是回天無力了。
渠道招商“悠”著點
在當今市場經濟、營銷From EMKT.com.cn制勝時代,招商是企業的第一次營銷,起著重要的作用,招商成功,企業有可能事半功倍;招商失敗,企業有可能一敗涂地。
筆者認為:招商,其實如同談戀愛,需要經過認識、接觸、了解、相處到結婚的過程。好“招”好“商”量。而如今“忽悠經銷商”卻幾乎成為酒類招商企業內部的口頭禪。在此,筆者特別忠告酒企招商還是以“誠信”為好,忽悠請“悠”著點,否則,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前兩年,有個定位于智慧文化酒的品牌,經過珠江三角洲的白酒“智慧大戰”,在廣東一帶迅速崛起后,想拓展全國市場。企業聘用了一個“大忽悠”做操盤手,揮師北上,開拓山東市場。在山東濰坊和臨沂,更是首開市場,在山東的《齊魯晚報》、《濰坊晚報》和《沂蒙晚報》等整版廣告炒作,也忽悠倒了不少人。
這其中就有一個濰坊私企老板,他當時就讀于清華大學MBA,受大學教授“私企壽命一般為六年”理論的影響,他的企業正好六年,便考慮轉型做這個酒。100萬的訂單,他當即就交了30萬元。后來,當地的區域經理了解到企業的操盤手只忽悠招商,不正兒八經做市場,怕對不起老鄉,無法在當地立足,便告知了代理商,才給他保住了剩余的70萬貨款。
招兵買馬“悠”著點
一些酒類企業,為了參加糖酒會,一般在糖酒會開幕之前兩三個月就開始“招兵買馬”,備于全國各省區市場所用,也更便于糖酒會現場實行“人海戰術”。
于是,多數企業就盲目招人,把人才招聘列入重點工作計劃,培訓了一批又一批,紛紛發往前線市場忽悠經銷商來參加糖酒會,讓經銷商現場感受企業實力,了解接受產品。
到了市場上,能適應該類型企業發展的人,還能多混上幾個月,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沒多久就被開掉了。
其實,企業盲目招人和盲目裁人,都是非常不理智的,招聘人的費用加上培訓費用,再加上人員工資和市場費用,都是一筆不小的開資。前后折騰,造成人員浪費和資源浪費,尤其是資金浪費。因此,特別忠告酒企招兵買馬請“悠”著點,不要盲目招人、裁人。招人要有計劃性,爭取做到“人盡其用,才盡所能”。
一年兩屆的全國糖酒會,因其規模龐大、影響力強、成交額多等原因,被國內行業譽為“天下第一會”。隨著白酒市場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各路商家在糖酒會上更是大顯身手,盡展風采。
筆者近年來曾服務于一些酒類企業,了解糖酒會招商的全過程,現總結出三點,特別提醒酒企招商請“悠”著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