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先進工業國的經驗是機器替代人工。以用工大戶富士康為例,正在加大工業機器人的使用。
謀求轉型升級的企業,如何應對?
在武漢經濟開發區,斯達日化公司正步入良性循環。去年,該公司購買一系列自動化設備,僅貼標機就價值十幾萬。“原來人工貼標簽,12個人干一天的活,現在貼標機一個小時就干完了。”斯達日化總經理張進說,“12個工人,每人月工資2000元,一年20多萬的工錢,貼標機使用一年,成本就賺回來了。”
相比人工,貼標機既經濟又高效,為何不早用?張進說:“以前公司需要現金流周轉,人工工資按照月來結算,購置自動化設備,一次投入很大,影響現金流;今年銀行授信貸款,公司立即購買了自動化設備。”
銀行為何愿意貸款?張進說:“銀行也是企業,也要贏利,隨著我們企業規模日益擴大,品牌影響力增強,現金流得到改善。我們現金流越好,銀行就越愿意貸款給我們。”
分析斯達日化案例,企業轉型升級,并非購買智能設備那么簡單。無論使用企業自有資金,還是銀行貸款,都依賴企業創造的競爭力。競爭又從何而來?它可能是創新和營銷的結果,也可能是企業持續健康經營的結果。
企業轉型升級是一個系統化、持續性的過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機器紅利”能否重塑競爭力?這將考驗企業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