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方來英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專訪,并為疫苗安全問題建言獻策。
安全保障
疫苗監管要不斷加強
北青報:針對去年出現的疫苗安全事件,您怎么看待國內現在的疫苗體系?
方來英:首先,大家可以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對中國疫苗的評價,他們認為中國疫苗是安全的。就出現的質量、監管等問題來說,我們不要把個例變成一個普遍性的、一般性的規律,它只是個例事件。
其次,對于疫苗的監管肯定要不斷加強,我們依然要研究整個監管體系設計。保障疫苗產品質量安全,最先是疫苗制造商的責任和義務,這是疫苗制造商必須要承擔的,要圍繞這個思想去設計監管手段和方法。
此外,不同事件要區別開看待,比如有的藥品會出現不良反應事件,包括疫苗不良反應。因為任何一個藥品、疫苗,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安全的,對于某個個體,可能會存在一些不良反應,百分之百不出事是不可能的。
為了整體利益必須要冒“風險”,如果不打疫苗,風險會更高。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上的成熟,這個“風險”會越來越低。
精準召回
建立藥品疫苗追溯體系
北青報:對于推動疫苗安全建設,您有什么想法?
方來英:我建議通過建立藥品追溯體系,保證藥品、疫苗的品質和安全。萬一出現藥品安全事件可以迅速召回,甚至精準“定位”到某一個病人身上。
北青報:能否描繪一下“藥品追溯體系”是什么樣子?
方來英:有兩個關鍵詞,“一盒一碼”“一碼到底”。具體來說,就是要從產品的制造過程,到流通、使用等環節能夠“一碼到底”,做到“一盒一碼”,是指每一個小盒子都標上一個碼,精準識別。按照我們現代的技術是可以做到一盒一碼的。而如果采用一個批次一個條碼是有問題的,比如某一款真藥,是“25078批次”,但假的藥也可以冒充是“25078批次”的。
北青報:建立藥品追溯體系有哪些現實意義?
方來英:一方面,可以精準定位藥品流向,能查到末端的消費者,知道是誰買了這盒藥,萬一出現問題可以及時精準地召回。
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藥品大數據,尤其是有助于藥品打假。比如,一批次的藥品有五萬盒,結果市場上發現有六萬盒,那肯定有一萬盒是假的,我們可以利用藥品追溯體系精準地定位假藥,這對于百姓的用藥安全也有好處。
另外,要建立追溯系統肯定會采用現代的信息化技術,這對于推動藥品物聯網建設也會有好處。比如,現在的醫院向智能化、電子化發展,藥品追溯體系建設能為今后的物聯網建設奠定基礎和條件,進而有效降低社會管理成本,我們有能力來做這個事情。
如何實現
建立關于編碼的國標體系
北青報:您設想中的藥品追溯體系要通過哪些渠道去實現?
方來英:我們應該建立國家標準體系,也就是關于編碼的國家標準體系。依靠標準的建立,確立規則。如果大家真的認識到藥品追溯體系對于廣大人民群眾用藥安全有幫助,那就應該讓整個藥品所有參與者共同努力,包括制造商、物流、醫生、藥劑師等,大家都有義務、有責任共同遵守規則。
確立標準、形成共識成為我們從業者的共同義務。這其中會涉及到一些具體環節,怎么啟動、怎么賦碼、隱私保護等一系列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法律體系建設和技術手段去實現,用三四年時間做出來應該不難。
處罰力度
應加大對制造商個人的處罰
北青報:今后,要如何建立起公眾對國產疫苗的信心?
方來英:老百姓有選擇進口疫苗還是國產疫苗的權利,但對于中國的疫苗我們也要有信心。世界衛生組織對中國疫苗是有評價的,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疫苗生產國,也是世界上少數依靠自身力量解決全部免疫規劃疫苗需求的國家之一。國產疫苗數量不僅滿足了國內接種需求,還出口供國際組織采購。
北青報:出現疫苗安全問題之后,要如何加大處罰力度?
方來英:我認為應該加大對當事者的處罰力度,也就是對疫苗制造商個人的處罰,比如疫苗企業所有者、董事會成員、股東等管理者、經理層,以及一些具體的實施人員,有必要可以直接追究刑事責任,附帶經濟罰款,也可以進行民事處罰,作賠償。但我們現在處罰措施很多都在罰錢,我覺得現在對個人處罰的力度還不夠,應該建立起嚴厲的懲罰措施,從源頭抓起,提高生產企業的責任感,讓個人不敢違法,從而切實保證疫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