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北京發生疫情反彈,防控形勢再次趨嚴。新發地市場成為此次疫情反彈的暴發地,有關部門從進口三文魚的切割案板中檢測到新冠病毒,多名食品行業從業者確診新冠肺炎,涉疫食安問題引發輿論普遍擔憂,公眾消費信心受到較大影響。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6月11日至28日,共監測到涉及“新冠肺炎疫情”和“食品安全問題”的相關輿情信息31.5萬篇次。
相較武漢疫情暴發事件,此次北京疫情反彈事件呈現出一個新特點,即由涉疫食安問題引發的對病毒感染和疫情擴散擔憂更加明顯。食品行業是關系公眾切身需求與經濟社會穩定的民生行業,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食品安全問題尤其是涉疫食安問題備受輿論關注。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組專家、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李鳳琴表示,食品不會感染新冠病毒,但可能會被新冠病毒污染;如果食品加工者沒有按照正確的生產操作規范來經營食品,通過病毒攜帶者或者病人的飛沫以及密切接觸者等途徑是可能污染食品表面的。

因此,食品行業應主動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環境,創新建設覆蓋原料采購、生產加工、終端配送等全過程的食品安全追溯機制。近期輿論場關于如何防范前述四起涉疫食安事件的解讀,也均指向于此。農貿海鮮市場方面,業內專家呼吁建立供應鏈可追溯體系;北京一食品企業出現確診病例的爭議點,集中在該企業并未公布涉事產品的生產批次、具體流向等關鍵信息;餐飲企業工作人員和外賣騎手確診新冠肺炎后,輿論呼吁餐飲企業應確保食品原料可追溯,相關機構應進一步完善外賣食品安全監管,近期召開的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亦建議推廣食品安全電子全程追溯體系,納入食材采購、食品加工、包裝配送等信息。此外,輿論還認為,借力疫情防控常態化形成的公共需求,完善食品安全追溯等數字化信息體系,進而形成一種社會信任機制,也是破解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的重要契機。整體而言,食品安全追溯機制建設被輿論賦予雙重期待,亟待相關機構、企業主動作為。